本文共 8971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9 分钟。
2017年8月26日,《中国大数据应用蓝皮书》的发布引起了大数据领域的政产学界领导、顶尖学者的强烈关注。在全球化的新阶段,面对互联的新世界,大数据如何不断创造新模式、新生态和新时代?
第82期【智造+V课堂】分享嘉宾: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晓波,作为大数据行业专家,张老师从大数据重新定义管理、数字化组织、数字化技术等多角度、深层次分享大数据应用的“知”与“行”!
一、分享嘉宾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张晓波
个人介绍:
二、演讲主题
《浅谈大数据应用的知与行》
三、演讲大纲
四、原文实录
原文实录context:
1. 浅析《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
《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是我们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推出的第二本蓝皮书,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是80年就成立了,以前的名字叫中国管理研究会, 1990年改制之后,改名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著名的科学家管理学家像茅以升、卢嘉锡、宋健先生都曾担任过我们学会的领导。
管理科学学会跟社科文献院出版社达成了一个合作模式,根据我们专委会以及我们所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发布系列的报告和行业研究的一些最新的动态成果。学会推出的第一本蓝皮书叫做《中国管理发展报告》,2013年推出来的,已经发布四期,同时我们在苏州东沙湖畔举办了中国著名的管理论坛,叫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峰会,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面,我们发布了学会的第一本蓝皮书。
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报告厅发布的是我们的第二本蓝皮书,最初我们想把它定名为《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后来考虑研究的外延太广阔,不容易深入地聚焦和研究,经专家论证分析后我们就把内容锁定在应用领域,后来改名叫《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
前面啰里八嗦介绍了蓝皮书一些背景和它的渊源,那么下面我将分享这次发布会的一些观点和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怎么样选择在应用这样一个方向来做我们的年度发布的内容承载,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因为大数据应用在这次发布上与会专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大数据的应用或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实现弯道或换道超车的重要路径。这个在发布会上已经形成共识。
前两天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个发布,将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几乎都被中国和美国所占领,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市场因素的推动。美国与中国的市场都足够大,所以在这样一个时候,应用将起到能够承载和展现我们大数据的方方面面的一个非常有利的路径,因此我们在选题上面就选了应用这个方向来做大数据的主题。
从大数据应用而言,中国市场是世界上当之无愧最大的,所以它保证了流量,保证了充分的试验场地,中国配套能力也是世界最强的。发布会上听到一个消息,有美国人要从硅谷到深圳华强来长住一阶段,为什么呢?它很多的硬件配件在美国硅谷买不到,所以要到深圳华强北的硬件供应基地去购买中国的配套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而这里面讲一些题外话,就是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我们的经济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撑,能够得到工业大跃进式的发展,我觉得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推动。
其中一点众所周知就是人口红利的问题,因为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无论是消费、生产和劳动者,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还有一个就是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了中国人对财富向往的原始动因,充分激发了我们加倍努力的愿望,让我们创业和创造的激情得到了一个大迸发,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是来源于中国老一代的革命家,就是毛泽东建国以来按照苏联模式所打造的方方面面的工业配套生态。
我们也知道中国包括在计划经济时代,在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企业家,那个时候不管从小到螺丝钉,大到发动机轴承、齿轮,方方面面,就是关于我们零部件,都有生产厂商,可能连苏联后期都没有咱们这么健全,个人认为配套的计划建设,是支持我们工业大跃进的强有力的支撑。
成功没有幸至,就是很多的应用和大数据的研究,离不开市场的支撑,我记得几年前还在羡慕日本人,他们在未来城消费的时候,拿一个身份证就可以,因为有芯片的植入,跟银行卡什么都绑定的,所以他们当时拿一个身份证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用手机就可以解决所有支付方面的问题。
我曾经做了一个试验,就是一个星期不带现金,看看到底生活有没有问题,结果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包括早点摊,都能有扫二维码支付。我记得李显龙在前几天,在新加坡的部长办公会上,他曾经做报告的时候就说到一个部长的笑话,他在上海街头排队买生煎包,他看到大家手机对着卖生熬包的老板晃一下,然后就拿了生煎包走了,他觉得很奇怪,他心想这个可能是一个优惠活动,排到他的时候就说了一下,我不需要优惠,我可以支付全额付款,结果老板就笑了,就跟他讲了一下大家都在做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他后来才恍然大悟。
这个事情李显龙作为新加坡支付治理和改革的由头,让新加坡的部门制定强有力的改革方案,来在新加坡实现手机支付方方面面的很多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来看,我们中国有庞大的应用市场基础来支撑我们做大数据的发展。
现在市场上对大数据的各种各样的注解、解释,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但也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那么在这里边我整理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也是我比较认可的观点,来给大家做一个分享。首先是麦肯锡,他对大数据的解释是这样的,就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地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点,一个是海量,一个是快速流转,还有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价值密度低,这个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016年郭重庆院士在苏州东沙湖论坛上面分享的时候,他对大数据有一个描述,大数据是海量、多元、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实时性、网络结构、精准映射;简直就是一个记录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大数据无限接近真实世界。
那么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其实他主要的观点就是说大数据可以还原人类真实社会的一些方方面面的映射,这样的话将是一个有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性。还有一个就是这一次在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上,杨善林院士的观点,他的观点是这样的:从管理的视角看,大数据是一类能够反应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运动状态以及变化的资源,它具有决策的应用性,功能的多样性,应用的协同性,可重复开展性以及安全风险性。
我非常认可大数据是一种资源的说法,所以我把以上的三个观点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几年前,我陪儿子买乐高玩具的时候,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当时买了一个乐高的终极海盗船,拼出来非常大,当时散件大概有五大包,回家倒了地板上以后,堆了一大堆,像个小山一样,我们当时就懵了,这怎么办啊?这怎么来拼装?后来把设计图纸,一样一样按设计图纸来,很快地也就拼出来了。
我想讲什么呢?其实大数据就像乐高玩具一样的,它当时在一个一个小模块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很难发现它的价值的,如果不按一定的应用的框架去引导它,设计它,去把它导流出来,然后提炼它的价值,那么你就永远无法构建你的终极海盗船。所以我认为,大数据在一个一个像乐高的小模块的时候,对你来讲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废的、重复的垃圾。但是如果按一定的应用模型去利用它,价值立刻就会彰显出来。
所以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我们有一个总设计图,需要我们的应用框架,需要我们的解决方案的设计。数据的产生其实是无序的,比如我今天在火车上的时候,本来是想做一个PPT的,结果不停地有事情,就是微信上面各种工作处理,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再回头想一想,其实接触的数据量,处理的事情也非常繁杂,非常多,也没有什么非常有序的次序,都是一些急的事情。可回头想一想,它确实又不是那种非常条理清晰,能产生非常大价值而又不做不行的事情。所以当我们身处在海量大数据的汪洋大海中的时候,有时候确实是无所适从的。
我觉得大数据就像在我们远古的大禹治水,可能跟西方的诺亚方舟大概在同一个时代,那个时候地球上已经爆发大洪水。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各行各业,包括政府部门在内都面临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洪水汪洋”。
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地去导流、引用,合理地规划应用变废为宝,向我们有利地方向去导引的话,它只能会成为我们的灾难。所以,做了这种框架的设计,规划各种各样应用的场景,那么大数据才不会成为我们的烦恼,像水一样的成为我们生命的源源不断地动力和源泉。它可以用来浇灌,可以用来作为动力的来源,滋养万物等等。因此,我认为现在我们面对的大数据一定要做框架性的这种设计,和你的解决方案的应对,那么大数据才会真正地有用,成为有价值的资产和资源。
2. 数据定义管理
接下来我想讲一讲大数据对管理的影响。我借了重庆院士在去年东沙湖论坛分享的题目叫大数据将重新定义管理。其实大数据对管理学的挑战,我们协会的副会长,就是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先生,他在我们上半年的理事会上他其实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管理学面对挑战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比如说,在我们管理学最早的时候,它其实都离不开人性假设,不管是泰勒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还是西蒙提出的决策者假设,都是管理学的源头。那么在大数据盛行的今天,其实通过大数据,通过方方面面社交工具的介入,我们其实对人慢慢有了较精准的画像。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对我们原始的管理学人性假设的这种理论,其实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可能从根本上让我们去重新梳理管理学的很多理论和基础。还有就是比如说我们营销的4P理论,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是非常经典的管理学上的成就。但是在大数据以客户为中心,定制化生产的方式下,这种理论还完全有效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举一个例子,像小牛电动车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其实小牛电动车它从众筹营销模式开始到交付,到营销,短短的几个月内,它就产生了七千多万的产值。它把电动车所有的部件就像腾讯QQ的皮肤一样,它做了各种各样部件的选择,多样化、差异化,针对女性、针对青年、针对老年、针对中年、针对新兴人类、针对方方面面,它做了非常多的设计像皮肤一样。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你自己的电动车,而且在三个月内就承诺你交付,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当然了,如果没有大数据和云等新的技术支撑的话,也没办法让它来实现。不过这里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售后大家反映电动机不如雅迪怎么怎么。我们换一种思路,如果雅迪来做呢?就是电动车的老大老二他们用这种方法来做呢?我认为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因为质量售后得到了保证,这来源于我们原有的,就有工厂的这样一些有利要素,如工厂、专业人员、渠道等等,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创新。
研究这些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我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12306可以订餐了。12306其实饱受诟病,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的就饱受诟病。但是我跟大家说一下,因为我们学会由于渊源关系就在铁铁科院里边。跟12306研发团队有过很多的互动,也参观过他们整个的数据加工和生产的过程。我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12306其实真得非常不容易。海量的数据处理,几乎不能有任何的差错,这套系统真的可以说是震撼性的。我不想要来给它证明什么,而是我们觉得这样一件事情确实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你想一想就是在这个系统里面,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它都是一个灾难。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所有出行者的方方面面,那是怎样的一种数据处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真正是海量、多元、连续性、实时性。
那么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在现有的今天,根据数据画像,推送某个区域人群的喜欢的菜肴。比如说停到武汉,或者湖南,就加大了川菜系和湘菜系的这种供应。到了江苏,到了南京,苏州这一带,它的就加大了淮扬菜系的供给,并可以精准到最受欢迎的几个菜肴以及供应商等等。包括订多少份,在哪一个车站上,时间都非常精准的。因为每一个站,它只停3-5分钟,所以在这个时间餐一定要配好,时间一定要算好。在过去,没有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觉得这些现象都是对我们管理学一个直接的挑战,生产,研发以及营销等都有可能颠覆及重新定义。对管理学而言,面临着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全面冲击。
共享单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在短短的半年多的时间内就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它改变了我们很多的出行方式,甚至可以说拯救了自行车这个产业。以前,我在北京坐地铁到一些地方其实还有一些不方便,因为有一些地方离地铁站走路的话要一二十分钟,非常地不方便,现在有共享单车,我觉得非常地方便。
但是,共享单车现在又产生了很多的社会管理以及社会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上海现在接连出台政策,就是限制共享单车的增量,就不允许共享单车再有新的投放,为什么要做这种约束呢?因为上海的共享单车已经超过150万辆了,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
我在这儿就想提一个问题,就是提一个想法,如果通过大数据的这种分析,因为共享单车它能够采集每一辆单车的运行轨迹。那么通过这样一种数据画像,就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的,不管是公交车站和地铁车站的这种画像,是否可能配合政府部门的区域治理。当然了我们因地制宜建专属的停车区。供应厂商还可以提供巡航车。什么叫巡航车呢?一辆机动平板车上面,它能拉一两百辆自行车。它可以在哪个街道杂乱了之后,赶快就把转到车上去,不要阻碍交通。还有,人流大有密集使用地区,加大激动投入及自行车停放点建设等等。我觉得这个才是共享经济的价值所在,就是我们通过这些大数据的挖掘利用与分析,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还有后续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自行车厂商,因为最高峰期间接订单都接到手软,工人三班倒的加班,但是这种现象的持续性怎么样?现在招来的新工人,因为以前产量不足好多人都回家了,好多人跳槽了,好多人都不干了。那么现在又招了这么多人进来,一旦共享单车饱和的时候怎么办(据我们调查,中国的自行车使用量在6-8亿辆左右)?因此我们当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生产厂商和供应商,就是共享单车的运营商能不能联合起来做单车的回收,就是私有自行车的回收。因为很多家里面有了共享单车之后,他自己的自行车就不想要了,能不能有这个旧的自行车来换你的这个共享单车的使用量,这也是一种方法,也是不让社会资源耗费的一种方法。这些东西回收过去之后,不管是熔炉也好,还是重造也好都不会造成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并可以保证共享单车的持续性。因为我理解的共享经济,应该是存量地盘活以及共享,而不是凭空造出一个增量的环节去共享,那其实是产生了新的资源占有和资源浪费。
所以,在这里边其实通过大数据还可以产生很多的价值。比如说给交通部门警力在哪一个时段应该在哪一个方向去投放;消费市场在哪一个时段,哪一个地域去挖掘消费群体,可以通过数据画像,就是什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样的时候人流量最大,它可以去做一些设计。其实这对优化城市的建设,优化城市方方面面的供给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群里的很多人都是CIO都是企业信息化的领导,还有政府部门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大家一定知道一个争议,就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其实我觉得这个争议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不管是“+互联网”和“互联网+”都是新技术与原有产业深度的融合。工业互联网已经在改变我们的方方面面了,包括产供销人财物,不管是工业4.0的解决方案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都在深层次的影响我们传统产业的方方面面。今天怎么来面对面对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给我们带来许多变革性的问题,我觉得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因为时间有限就没办法来跟大家分享更多的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话题。
大家可以看下面那张图,云网的解决方案,云制造概念是我们中国管理科学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伯虎院士在2009年率先提出来的,他当时对云制造的框架、设计以及模式做了清晰的描述。之前一直在航天科工集团做试点和应用,后科工集团根据十几年的应用积累创建了航天云网公司,做工业互联网的中国解决方案。航天云网在2016年的时候其实已经达到250亿左右的流水,有几千家的企业在网上交易与合作,从设计到销售到生产到供应等,实现了网络化平台的链接与推动。
3. 数字化组织与数字化技术
在讲这个主题之前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笑话,当时有一家央企,因为当时日本的生产效率非常高的,他们就请了日本人设计新厂房的建设。后来日本人按照他们的需求做了全体的设计,后来建设过程中却改动了一处设计。
什么设计改变了?就是洗手间,原来日本人设计的洗手间是分布在各个车间之间的,就是大概有5-6个洗手间。那么日本人这种设计的理由是让基本上每一个车间到洗手间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可以有效提升效率节约时间,结果中国人就把它改掉了,全改在外围很远很远的地方。日本就很纳闷,你为什么要改变?结果他的回答让日本人大吃一惊,他就讲什么呢?就讲哎呀没关系的,我们反正上洗手间也是一种休息,走走路。听到了之后,日本人直摇头。为什么我想讲这个故事呢?就是想说明只有文化管理各个层面与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变化相匹配的时候,你的行动才会有效。在技术层出不穷概念满天飞舞的当下,谁是真正的主角?我觉得只有基因文化发生深层次变化,去适应新技术,作出相应的组织设计与变化的企业才会有希望。
虽然云端技术是数字化应用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并不是这个游戏的主角,为什么呢?当然技术非常重要,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角逐的重要资本,但我们是否建立了一个具备新技术、新模式下行之有效的组织。将更加的重要。就是有没有深层次的从文化、从管理制度、从行为要求等等方面去改变你的基因,然后成为数字成熟度比较好的企业或者单位。数字成熟度是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一个理念,就是针对现在适应新技术而变革组织做的一个测量的标准。所以这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在《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里面,国研中心的副主任刘世锦先生提到了大数据应用方面几个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大数据应用我们认为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数据首先能否流起来,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其实有很多的数据壁垒的。比如说我们政府很多的机构,我们明明知道有很多的数据,A单位也有、B单位也有、C单位也有,但是它不交互。为什么不交互?它有各个条块分割,有各个的权属,也有各个的分工。肯定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打开一些口子,让这个数据先流起来。只有流起来了才能用起来,所以能不能把可以共享的数据打破这个条块分割的壁垒,把它拿出来。
那么还有一些企业它以安全为理由,敝帚自珍把自己的数据都捂着,也不交互。所以现在我们就看到非常奇葩的就是我们每天几乎每接触一个应用单位都要加一个APP,那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使用者来说肯定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们希望呼吁“美团,饿了吧”的产生,也呼吁“微信,滴滴”的产生,一个应用类别的数据在一个或很少几个平台交互,是使用者的一个愿望。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安全性、其他的一些考量。不过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口子,来做一些尝试。我觉得数据还要解决用起来的问题,因为现在每天接触的数据量太大了,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微信以及工作与新闻;太多的数据让你无所适从。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能不能去设计一些应用方案和框架,真正找出我们需要而又有价值的数据。只有这样它才能会像乐高终极海盗船一样,按图纸模型拼装好之后,才会看上去很美,才会让我们觉得有价值。有了价值它才能解决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创造价值产生交易。因为数据如果产生不了价值、产生不了交易,那么这个大数据应用也无从谈起,就是一堆的数据流而已,它也解决不了我们根本性的一些问题。
4. 大数据未来
我跟很多人交流过,有学者、企业家、官员,大家一个共同的状态是普遍焦虑又普遍期待。对未来大家充满了憧憬,但是又对这个新技术的冲击的不确定产生了非常多的焦虑。到底是灭顶之灾还是生命的涅磐,像现在的什么读心术、人体密码、人工智能,甚至连性爱机器人等等。
悲观者说,我们现在其实在做人的物化,机器的人化,人类终将有一天会发现原来科技才是最大的敌人,因为它的终极目的就是把人变成机器,然后把机器变成人。于是人类的人性终将消失在自己创造的文明里,这有一定道理。因为佛洛依德曾经提出人作为人的价值就是人性,如果人性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泯灭了,那人类这个族群他的发展还有希望吗?这是悲观主义者的看法。
乐观主义者的看法呢,他认为科技终将把人引向正确的方向。人工智能通过基因重组,能找出人类族群最佳的进化路径。所有的这些东西我认为其实都值得我们思考,怎么面对新生事物?怎么面对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引领的新技术革命?怎么来解决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都很重要。另外我们没有容错文化。这个容是包容的“容”,比如说像乐视,乐视现在就成了过街老鼠了人人喊打。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企业家真的非常不容易,乐视它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肯定有它内在的原因,但是乐视能从短短的几年之内成长为一个“巨无霸”,它一定有它的成长的原因在的,我们应该多一些包容与等待。
还有一个是集体浮躁的心态,一窝蜂是非常可怕的,你看太阳能就是这样死掉很多企业,当时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我接下来的担心一窝蜂是不是会共享单车也消灭掉,所以这个方面很多的问题其实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变化总是快于现实,创新持续地挑战,而且许多东西需要沉淀、需要观察、需要凝练、需要证伪。但是直面中国大数据的实践尤其是中国企业家的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应用案例寻找他们的成功逻辑,它可能是一条正确的、也可行的路径。第一本《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其实有很多的缺憾,但开头了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也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地参与,在明年的《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里面能分享大家的案例。
本文作者:苏小静
来源:51CTO
转载地址:http://fxwzx.baihongyu.com/